女生小说尽在必读小说网!必读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华史前那些事 >第十八章 大禹治水(2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十八章 大禹治水(2 / 2)

泰华就是现在潍坊市的白浪绿洲湿地公园,泰在甲骨文是收大水,大水汇聚的意思,华也是大、美的意思,又美又大万水汇聚之地就叫泰华(太华)。大禹经过勘测规划,领导当地部落人员分别将西倾、朱圉、鸟鼠三座山发源的流泻不畅的河水导引入白浪河湿地公园,保护了良田减少了灾害。

导嶓冢,至于荆山;墦冢就是安丘的蟠龙山,大禹带领部族将蟠龙山下发源出的积水经西北方导引至荆山,继而转东北进入虞河。线路见上图右下角。

综合以上内容来看,大禹主要是疏导潍坊南面的虞河和西南的丹河上游河道以及白浪河湿地的西面河流,根据地形实际来看,这些河流的上游是最容易淤堵的,疏通这些河道的确可以保护周围的良田,并且这些细小的河道用简单的工具加人力就能解决,符合大禹时期的生产能力。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大禹疏通河道於堵的石头来到龙门,继续向南到达华阴;向东又到达砥柱山,再向东又到达孟津河;大禹往东经过洛汭到达大伾山;往北经过降水到达大陆,再往北,(潍河)播散出九条河流,同是北流河,一起流入大海。

这里的龙门是指潍河上游西边的一条支流的一处高坎,其地处中至谷口,有1.5米的落差,大海中的洄游鱼逆潍河而上要到谷中河道产卵,遇此障碍便飞跃而上,古人观此景甚为惊奇,便按照自己的理解认为大鱼是要飞跃此门化身成龙,将此处命名为“龙门”。此处狭窄影响谷中河水下泄,大禹便带领当地族人开凿缺口,向南开拓五十步以利河水下泄,这就是“禹凿龙门”。

继续向南大禹便到达了中至河的源头——横山北麓,这就是华阴。

再往东,顺潍河的另一条支流许孟河而上,不久就来到河流的源头:马耳山脚下。这座山是鲁东南最高的一座山,海拔700多米,尤其主峰就是一块100多米高的巨石,周围经常云雾缭绕,山下望去就如一根擎天支柱,因此古人形象的将此山称为砥柱山。

又东至于孟津。最东边,地势已平缓,再没有高山,水流在平坦的原野之上缓慢流淌,河湾众多,河滩宽阔,河边杨柳飘摇,滩内芦苇摇曳,水鸟鸣唱,构成一幅恬淡的水墨画。古人更有雅兴,就此创作了《关雉》、《蒹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从以上记载来看,大禹也是为了疏通潍河上游而来到几条支流的源头,这也是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

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大禹往东经过洛汭,来到潍河东,登上南孟山。这洛汭可是太有名了,《河图玉版》载: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帝。洛汭即为洛书出处。汭,《说文》:水相入貌。一曰小水入大水也;《康熙字典·传》:水北曰汭。洛汭就是洛水汇入大河转弯北流的地方,现在专家普遍认为洛汭就是偃师东伊洛河入黄河的地方,他们也是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现在的洛水、伊水、嵩山、首阳山、华山等都是商灭夏后由山东移植过去的名字,因为当时河南一带的诸侯部族还没有文字,商汤建都洛阳后便将一些重要的山河用夏都周围著名的山河名字命名,随着时间流逝偏远山东的山川河流便被人们遗忘了。

请看这条河,现在叫渭水河,在古时就叫洛水,是一条东流河,位于夏朝都城斟鄩东南,它汇入一条叫汶河的北流河,汶河于不远处又汇入了潍河。这渭水河汇入汶河的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洛汭,汶水即为古玄扈之水,太公堂山即为古阳虚之山,古人的记载真是分毫不差,四千多年后我们还能准确找到,如果说夏朝没有文字记载,这做的到吗?

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大禹向北经过降水,就是现在的峡山,由于峡山的阻挡,潍河上游水位与下游相差数米,古人就将此处命名为降水。现在修了水库,建了大坝水位当然相差更大了。再往北,汶河与潍河汇流后又遇到一座山的阻挡,这座山古人叫作大陆,现在人就叫做博陆山,也是潍河上的一处标志物。

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看潍河东边有漩河、蒲河,西边有堤河、瀑沙河、浞河、虞河、白浪河、桂河、丹河,那时的人们认为是潍河孕育出了这九条河流,所以说北播九河。当时的海岸线靠后,在这一段红线附近,所以这九条河都是直接入海的,古人的记载是完全正确的。

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大禹疏导弱水流到合黎,之后弱水就流入沙海消失不见了。弱水就是现在发源于山东济宁市邹城北的白马河,黄帝的都城就在它的上游,它与发源于邹城的大沙河、龙河汇于一起,西南流至鱼台县的栖霞堌堆,之后就进入流沙消失了。当时黄河不经过山东,而是沿太行山北上,于天津入海;更没有微山湖,山东以南是一片沙海,完全不是现在的模样。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大禹疏导黑水流到三危山下,然后东南流进入东海。《山海经》:轩辕之丘,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北沙河发源于普阳山北,黄帝陵就在此处,其东南流越过龙山转而西南流汇入发源于滕州市北的黑河,这就是古黑水。大禹引导黑水(大沙河)西南流穿过微山湖(当时没有微山湖)来到三危山(芒砀山),继而东南流进入东海,现在由北而来穿过芒砀山转而东南流的王引河就是当年大禹带领当地族人改造自然而留下的证据。

总之,大禹当时带领各部族治理的河流主要是潍河上游及中游西部,此地处在胶东半岛中南部,是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拥有最肥沃平整之地,河道纵横,水利条件优越,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在温暖的夏朝时期绝对是“鱼米之乡”,所以其后夏启才将都城建于此地,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又孕育出最强大的“齐国”“鲁国”。而大禹治理的另外两条河流弱水与黑水则地处山东南部,著名的古东原,同样是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关键是虞朝的国都就建于此地。弱水的源头是黄帝的都城,另一个源头龙河源出于喾帝陵,再一个源头店子河源出于尧帝陵,而黑水的上游洵水则源出于黄帝陵,看来五帝时代的帝王都喜欢河流的源头,可能也是当时风水的需要。这两条大河都源出虞朝都城,关系到当时都城周围百姓的安居乐业,所以大禹受命治理是理所应当的。因此大禹继位后又将都城定为平阳(邹城),帝启迁都阳城(诸城城阳村)后,此地就被夏人称为西邑。

综合来看,大禹治理的主要是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主要是山东大地以及安徽、江苏、河南的少部分地域,根本不是孔子所代表的儒生所认为的中原大地,更不是黄河,“四渎”当然就不是后人所认为的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按照《史记·殷本纪》:“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东为江的江就是指潍河,非常长的河就叫江,当时准确的名字应是“河济”,《兼爱中》:譬若挈泰山越河济也,河济指的就是潍河;北为济的济就是指济水这是正确无误的;西为河的河则是指弱水与黑水而非黄河,过去这是没有人正确解读的;南为淮的淮则是指潍河的上游,诸城市往上的一段东西向河流至库山段在当地人口中还是叫淮河,现在的淮河只是商朝又仿照夏朝而命名的新河流而已。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