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小说尽在必读小说网!必读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重生在海洋时代 >225封建终结229(2 / 2)
  • 手机阅读本书

225封建终结229(2 / 2)

历经200多年,分封诸侯也多达上百个。不仅周天子没土地了分封诸侯,诸侯也实行分封制他们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诸侯们把土地、人口分封给亲族功臣,这便是卿大夫。

诸侯只需要按时朝贡周天子,向卿大夫征兵收税,认真治理好国家。

卿大夫的旁支庶系就是分封制的最底层,仕阶层。

卿大夫的封地称为家,卿大夫齐家,就是把家族治理好,家族繁衍生息。

卿大夫再把封地内的城邑分封给仕或者提供官职给仕。

到了西周晚期,周天子没地了,周天子的亲戚宗室不干了,于是就只能盯上周天子的位置。

诸侯繁衍生息,历任诸侯的儿子累计起来数不胜数。但诸侯国国土有限,不能够再继续分封下去,分不到地的公子们开始犯上作乱,争夺君位,于是春秋时爆发了弑君浪潮。

卿大夫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仕阶层越来越多,官职有限无法在提供新的职位。

分封制到了春秋晚期、战国初期就玩不转了。春秋战国随着礼崩乐坏,诸侯争霸,贵族政治趋于瓦解,以仕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世官制就难以适应争霸兼并战争对人才的现实需要。

那些王国的公子哥,失去封地的卿大夫,落魄的仕阶层,掌握着最新的知识,他们不甘心就此没落,到处游说诸侯。

卿大夫希望挑起战争,争夺更多的土地。于是春秋战国时落魄的贵族公子哥们创立诸子百家。

著名的孔圣人孔夫子八世祖就是宋国世子胜,失去君位,后代沦为卿大夫。

到孔子曾祖父的曾祖父时失去卿大夫爵位和封地,流亡鲁国。

孔子时周游列国,希望能得到重用,分封制自上而下崩溃,游说的士人在列国得到一定的地位。

仕人主张变法强国,古老的分封制走到了尽头,但是古老的封建制仍然顽强的坚持着世卿世禄制度。

仕人的努力并没有多大成果只是偏远的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都开始在新占领的土地上面建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这些郡县的长官都不再采用血缘世袭了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好在这样时光总有个尽头,仕们似乎有了出头之日。这个时候发生了几件事彻底把分封制缺点暴露无疑。

这几个事件就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天下诸侯发现如果任由卿大夫扩充是那么自己的国家就有可能被卿大夫占据或者推翻。

采取别的国家的仕人任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世官制走向瓦解后由军功爵制和客卿制取而代之。客卿制是诸侯招揽和请一些不是本诸侯国的有才能的人来担任卿大夫。用招待客人的礼节进行款待。这样形成的这种用人制度就叫做客卿制。

客卿的优点就是君主可以随时任免客卿,而客卿在本地没有很大的势力,不会对诸侯国的君主造成威胁。

所以各诸侯国纷纷用客卿代替了世卿世禄的卿大夫。

郡县制也开始在各国悄然的兴起,为了适应这种新兴的制度,这时候各国都进行了变法,魏国有李悝变法、西面的秦国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赵。

现代人在在看这个制度,那些当客卿的人有些违背忠君思想和现在的国家观念。

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的国家观念。只要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民生地位,各国的仕并不会拘泥于只为自己的国家服务。

当时的观念是视为知己者而死。当时还有周王这个共主的存在。所有诸侯国都是天下一部分,为谁服务都可以,所以客卿也会尽心尽力的为雇主服务,甚至奋不顾身死而后已。

只是这些人的身份呢,终究还是客卿,所以你们就能在当时看见你这个国家不用我,我就跑到别的国家去当官的这种现象。

而且当时的国只相当于后世国家的省级行政单位,只不过他们有很高的自治权而已。后世的国家相当于天下这个概念。当然,现在在民族国家兴起之后,如果你再这样,那就是真正的卖国贼了。

与客卿制并行的还有另外一种制度,军功爵制。它源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是给有尊功的人授予相应的爵位和官职还赏赐田宅财富,这两个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垄断政治推动贵族政治继续瓦解。

同时适应了列国纷争对人才的现实需要。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和实力。

当中的军功爵制,他极大的提升军事实力。大大加强了军队实力。此后,秦灭六国,秦王嬴政自封始皇帝,废除传统的封土建国制度,行郡县制,将官员的任免权力掌握到皇帝所在的中央手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是历史仿佛陷入了一个魔咒,只要是创立新制度的王朝都会短时间而亡。受到诅咒的第一个就是秦王朝二世而亡了。

在赵国都城邯郸咕咕坠地的男婴,是一位年仅13岁就登上王位的懵懂少年,是一个在位8年直到22岁才亲政的皇帝,是结束了百年战乱而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却被后世称为暴君。

可他在位的37年,却从未枉杀过一位将军,也有人说他焚书坑儒,他只是焚烧了部分诸侯国的史书,而对于先秦诸子百家的藏书都做了保留,而且他坑杀的不是如是四百多个行骗的炼丹方式,也就是江湖骗子,有人说他残暴苛政。

陈胜吴广起义史书上记录是因为大雨耽误了行程,按法律造反也是死,失期也是被杀,还不如搏一搏,就如陈胜吴广提出的那句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但是根据睡虎地秦简记载,服徭役迟到三五天,口头批评教育,迟到6~10天罚一面盾牌的钱,迟到十天以上的发一套盔甲钱,如果遇到大雨误期,可以免除刑罚。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持续百年的战争,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建造万里长城,车同轨书同文,从此让华夏文明有了统一个标志。

他创立的一个皇帝为首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延续了2000多年,一个短命王朝,存在了15年的一个短命王朝创立的一个政治制度,为什么两千多年被人们接受了?

这里最重要是两点,第一是这个制度本身的优越性,第二是他的不可替代性。因为中国这种农业土地经济为主的国家需要一个中央集权的制度,只有中央集权的制度才能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和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命安全。

秦始皇被人们不断的念叨,不断的提及的非常重要的第一个原因,就他的贡献,2000多年以来人们不断的提到秦始皇。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个字叫骂,如果说的完整一点,叫骂声不绝。

后世的文人提到秦始皇总是骂几句。人们对其他几方面可以看出来历代的文人与政治家,只要是目的不同,眼光不同,时代不同,角度不同,对秦始皇的评价就绝不雷同,评价秦始皇同样是见仁见智。

当然对秦始皇的评价焦点集中的是三个问题。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个是焚书坑儒,一个是言行刻法,一个是滥用民力。

其实这3点都是应当有所分析的。比如说焚书坑儒,大多认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啊都是一时的行动,焚书首先不是持续性的。

焚书首先是文化专制秦始皇之所以要烧掉各国的史书,其实从后来不断发掘的各国史书中就可以发现端倪,因为各国站在各自的角度不同,看在同一件事情是从不同方向记录的,就如陈寿写的三国志那样,但是在秦始皇刚统一中国的时候,这种思想上的混乱是绝对要不得的,所以也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坑儒是一时的恼怒之下做的临时的举措,而且杀的是欺骗他的方士,在任何朝代一般都是满门抄斩,而秦始皇只杀了本人。可以说他在帝国时代还是比较仁慈的。

当然历代帝王如果以杀人多寡定暴君,那可不止秦皇一个。

如果以修皇陵,修宫殿,滥用名利来定暴君的话,没有一个皇帝不修皇陵,修宫殿的。

如果用严刑峻法来评价皇帝是不是暴君?

汉代整个承袭的就是秦代的法律。汉惠帝废除邪书令,吕后时期废除三族罪。

但是看后代的结果,从珠三族变成五族,七族九族,甚至非常重要。到了明代之后还出来一个诛十族的,越杀越多。

哪个朝代的法律不严酷啊?所以我觉得秦始皇对他的评价,还应当看到他具有残暴的行为。

比如说秦国把赵国灭了以后,秦始皇亲自跑到赵国去,把他当年和他母亲家里有仇的人全部给坑杀了。

这是秦灭六国中间秦始皇唯一到被灭的国家举行报复的就是到赵国去,说明这个人很残暴,但这个事只是个别事件。

他不是灭一国跑去秦始皇没那么多时间,他跟那些国家没那么多关系,他不会跑到齐国,跑到楚国,他唯独在赵国,这个是和他历史有关系的。

当然秦始皇做的这些事情人们往往称他为暴政。

比如说修长城,建驰道,筑直道,挖皇陵,立宫殿,秦始皇这些工程它是两类。

一类是有利于这个帝国的安定的,你比如说修长城,建驰道,筑直道这些工程它是有利于保卫这个帝国的安定,保卫农业文明下面的人民的和平安定的生活的它是有利的。当然在完成这个工程中间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太大了。

另一类工程,比如说像宫殿,像陵墓,纯粹是为他个人享乐的。

那么秦国二世亡国不在于搞了这些工程,而在于他这些工程搞得太急,太集中。

秦皇村39岁平定六国一统天下到他50岁去世多长时间呢?12年,12年完成这么多工程。太多了,太急了,太集中了。

这些工程是必要的,但是你这样完全不顾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一下子上了这么多工程,老百姓不堪重负啊。不堪重负的老百姓当然就无法生存了。

所以陈胜武广振臂一呼东方六国的百姓顿时群起响应。

人们骂他的修长城,焚史书啊,坑术士,修宫殿啊,都是这三年中。说秦始皇是暴君,并不亏。

他这个人确实够得上了暴君的标准。但是同样残暴的皇帝都不称暴君,光说秦始皇是暴君,有点儿不公平。

鲁迅先生讲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鲁迅说秦始皇实在冤枉的很,他的吃亏在二世而亡,一帮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

秦朝关键就是他们亡的太快了,所以那些邦贤人都帮着新的主子刘邦说秦始皇的坏话。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公元前221年当秦始皇刚刚灭完六国以后,丞相王婉就给他提了个建议。

说我们灭了六国,这六国中间有三个国家离秦国太远,一个是燕国,一个是齐国,还有一个楚国,这三国离我们就很远,这三国我们现在不好控制,我建议在这三个国家封你的儿子做诸侯王,用他们去控制这些国家。

秦始皇听说以后就把这个事儿交给大臣去讨论。然后在朝堂上议论的时候,大臣们的意见是一边倒,绝大多数大臣都赞成王婉的说法,一定要封皇子为诸侯王镇住这三个边缘的国家。

只有一个人反对,李斯反对分封,李斯这时候的职务是庭尉。他是主管司法的大臣。

李斯也解释了他为什么反对分封的原因。

为什么不能封这个诸侯国,李斯说有一个道理,那你刚开始分的时候,你是封你的儿子,儿子跟儿子之间的血缘关系非常近,手足之情他很近,他不会闹分裂。

但是儿子传孙子,孙子再往下传,越传越远,将来传个几代以后,那几代以后那些诸侯王的血缘关系就远了。

因为血缘关系他们互相之间就要争土地,争权利,这就是周天子最后闹的春秋战国闹得不可收拾的原因。

如果我们今天了分封诸侯王,我们还会走周天子的老路。所以不能分天下,只能实现郡县。

秦始皇听完以后采纳的李斯的意见,分天下为36郡,这样郡县制就产生了。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