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小说尽在必读小说网!必读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1193节(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1193节(1 / 2)

  道劫看着不断逼近的朱权,强行镇定:“王爷难道不想在这里成为皇帝一般的存在吗?”

  朱权止步在道劫之前,低下头,并没有动手。

  道劫看出了朱权的犹豫,连忙劝说:“天下大势就在此处,王爷若是有心举事,我愿以性命托付,成为辅佐王爷的——”

  噗!

  朱权手持宝剑,刺入了道劫的胸膛,看着一脸不可思议的道劫,冷冷地问道:“你是不是看不起我,不将我放在眼里?”

  “怎么会……”

  道劫感觉生命在快速流逝。

  朱权嘴角微动,目光看向道劫手中的棋手令,不屑地说:“为何你送来的是棋手令而不是古今令?你想让我当二代棋手,为何不是选我当下一代古今?说到底,你们就是瞧不起过!我朱权要么不做,要么就做最大的事!让我当古今之下的棋手,和让我当藩王有何区别?”

  道劫呵呵苦笑。

  原来问题出在这里……

  朱权抽出宝剑,摇了摇头:“感情在你们这群人的眼里,我还不够当古今的资格,那谁接古今令,四哥朱棣?呵呵,也只能是他,不过,你们确定他会接?”

  克山走了进来,也没问什么,按照朱权的吩咐,将道劫和石头绑在一起沉到海底。

  朱权看着舆图。

  不得不说,道劫所言是有些道理的,若自己当真控制马穆鲁克,完全有机会将这周围的土地纳入统治之下。

  只是道劫忽视了一点,这里是苏伊士运河,是建文皇帝绝对不可能退让、割舍的战略要地。

  自己可以折腾,但这里必须在皇帝的控制之下。

  可没了这运河,自己无论怎么折腾,还不是被大明死死盯着。若是控制帖木儿国,那更是被大明东西夹击……

  这群人啊只知道怂恿人滋生野心,弱化朱允炆的威胁。

  自己不想死啊。

  活着多美好,自己的命运将与这运河连接在一起,世人不会忘记我朱权。

  「感谢v臭不要脸v打赏,新年祝愿大家一切美好,心想事成。」

  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太子智慧,二炮局未来

  北京的冬日很是严寒,对于许多官员来说,走路上总感觉风跟刀子一样,哪怕是穿了棉衣,也如同穿了单衣,浑身止不住地哆嗦。

  不少官员暗自埋怨迁都,留在南京多好,至少不这么遭罪。但一想起南京的湿冷天,似乎也不比北京的干冷舒坦多少,加上皇帝免费给送了新式炉子,家中与办公衙署都安装暖气管道,实在也不好公开抱怨。

  以北京为京师的好处也开始显现出来,尤其是兵部、工部、五军都督府整顿驿站,确定了新的传递路线之后,朝廷对东北、关外草原、西疆等地的控制明显加强。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西南的情报送来得慢了。

  武英殿。

  朱文奎认真地审视着文书,然后看内阁贴上的纸条内容,若觉得合适,便将纸条上的内容抄写在文书之上,若觉得不妥,则放在一旁,待阅览完所有文书之后,召内阁官员商议对策。

  “殿下,户部尚书夏原吉求见。”

  内侍走来通报。

  朱文奎微微点头:“请夏先生入殿。”

  内侍已经习惯了,内阁大臣也好,六部尚书也罢,都和东宫官员一样,对朱文奎教导过不少。自从迁都之后,朱文奎时不时便以先生尊称,以显亲近。

  夏原吉入殿行礼。

  朱文奎走出,亲自将夏原吉搀起,安排落座,然而才回到桌案后坐了下来。

  夏原吉有些感慨。

  朱文奎是太子,其身份无可争议,其地位更无法动摇。没有任何一个皇子能与其相争,在这种情况下,他依旧保持着谦虚待臣之道,没有半点的骄横、高高在上,除了在政务上偶尔表现出威严外,很少以威凌驾于六部及内阁之上。

  这是一个仁善的太子,未来他将成为仁君!

  夏原吉很是高兴,因为经过洪武、建文两朝,跨越四十余年的征战,大明对外的战争基本结束,未来的大明需要仁君来稳内政。

  恰恰,朱文奎符合文官集体的期望。

  夏原吉奏禀道:“殿下,各行省中,除西南、西疆等个别行省外,已送来秋收文书。其中江西、浙江、广东、交趾、南直隶等地秋粮已收入七至八成,有些地方已完成收割,产量再创新高。但陕西、山西、河南、湖广等地,因天灾、虫灾等原因出现三成至五成减产。尤其是山西,秋时先旱后涝,减产过半……”

  朱文奎担忧不已:“山西人多而地少,如今减产过半,想来会有不少饥民。户部与山西布政使司准备如何应对?”

  夏原吉认真地回道:“山西布政使司发来了告急文书,希望朝廷可以调拨周围粮食以应对春日时饥荒,当地官仓粮食有限,最多支民一个月。”

  按照建文朝规制,地方备灾粮需要足够支撑半年所需。

  半年,这是一个保证安全,度过天灾的时间长度。

  一旦灾荒来了,要减产,百姓便会主动节衣缩食,以确保全家人能活过灾年,加上地方衙门官仓赈济,坚持过半年之后,基本上新的庄稼也该有收成了。

  山西备灾粮只能支民一个月,实在是远远低于朝廷要求。但这并不是山西布政使司与地方衙署不作为的结果。

  朱文奎想了想,开口道:“为支援朝廷大军北征,山西无论是行省,还是府衙与县衙,亦或是百姓,都给予了大量支持,许多百姓家甚至连存粮都交了出来,无数人争着抢着运粮给大军,这才有了北征大军在忽兰忽失温的大捷。”

  “父皇说,北征大军的后勤过七成落在了山西百姓身上,是他们推着大军穿过瀚海找到鞑靼主力的。没有山西百姓的全力支持,北征大军无法全无后顾之忧地深入作战。如今山西百姓遇到了困难,朝廷不能寒了人心。”

  “一个月的支用粮食,加上百姓家存粮,也很难支撑三个月。眼下纵是让山西行省高价收购粮食,商人闻风而动也未必能满足当地所需,毕竟这已是十一月,寒冷凛冬,走粮走路不比春秋。最主要的是,朝廷不能只依靠商人来解决这次危机。”

  夏原吉微微点头,询问道:“殿下的意思是,从京师征调百姓运粮去山西?”

  朱文奎摆了摆手:“孤认为,朝廷不需要征调百姓。”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